学校首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党建工作 教研教改 信息公开 德润校园 教师发展 家校心桥 平安校园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研教改 > 教育随笔
基于课标,站在学生的角度教语文
作者:  时间:2015-12-08  来源:

基于课标,站在学生的角度教语文

                  ——由育才教育集团“同课异构”谈低段语文教学

宋团辉

   11月份,育才教育集团的低段语文“同课异构”活动如期举行。此次研究课由集团总校的李建萍老师和分校的宋红红老师共同执教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假如》一课。《假如》是一首儿童诗歌,前3节每节内容相近,结构相似,写法相仿,作者大胆采用想象的艺术表现手法,表现了新一代儿童关爱他人,希望给人快乐的美好心灵和人文情怀。整首诗内容浅显明了,语言通俗易懂,情感浓郁动人,是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思维训练和语言学习的极好教材。

  通过课堂教学观察,两位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到位,学情前测准确,教学手段丰富,采用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年段特点把握准确,呈现了不同的教学风格,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下面我结合课堂教学和课程标准,谈一下我对低段语文阅读教学的认识。

一、关于识字写字

  《新课程标准》中这样表述“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可见,其在教学的重要性,因此课堂教学要牢牢抓住识字教学这个重点,帮助学生认记生字,做好写字指导。

  一是利用导课情境,顺势学习生字。阅读教学时,老师利用《神笔马良》的故事引入新课,在故事的中顺势学习认识“良”并及时指导书写巩固,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对要学的生字形成鲜明的首次感知。

  二是夯实初读环节,借助拼音提示,解决生字读音障碍。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一般这样操作:(1)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课文中的拼音提示,读准字音。(2)检查课文朗读,教师利用带音节的词语或生字卡片,让学生练习读准字音,同时感知字形。指导朗读难读的长句子。(3)再次朗读课文,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是当学生把课文读通顺以后,引导学生结合语言环境或生活实践理解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内容,读懂词句的意思。

  四是教学过程中让生字不断重复出现,巩固识字效果。识字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在教学中两位老师采用辩字组词、一字多组、部件构字、编字谜儿歌、识字游戏等方法引导学生巩固生字,并在把所要求认的生字在结课的时候再次出现,实现在课文中认识,换个场合也认识。

  五是充分利用多媒体指导学生分析字形写好每一个字。最好的方式,让学生自我讨论,学生自我发现的要比教师教好的多。低年级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所以,教师必须加强指导,可以这样进行:先让学生读一读田字格里的生字,再让学生注意观察生字的结构,想一想笔顺,数一数笔画,特别注意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怎么写。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纠正、讲解、范写。特别要讲清重点、难点,特别是新出现的笔画、部首以及难写难记的字。教师范写时要注意让学生看清起笔、运笔、收笔。学生练习时,要少而精,保证写字的质量。

二、关于课文朗读

  《新课程标准》中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要重视朗读。要把读书的权力交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能读懂课文。打破老师教阅读的思路,树立学生学读书的思路,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学习语文,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

  一是示范朗读,指导有语气的朗读。低年级学生,读书还处于初步学习的阶段,面对陌生的课文,对一些生字新词及长句子,要很流利的读有困难,更别说有感情的读。所以低年级儿童仿读是读好书的基础。比如:文中“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等这样的长句子,学生很难一下子读正确。当学生在朗读遇到困难时,教师适时的范读就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如:“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通过范读,就能让学生明白什么地方可以停顿,节奏上有什么变化了。另外,对于读书还处于初步阶段的二年级来说,要求他们读出感情,读出自己个性的理解来谈何容易。这时,教师的示范朗读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加上学生的模仿性极强,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朗读中的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二是联系生活,引导学生读出语气。学生不是没有生活经验,二是缺乏生活经验的提取、重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引导。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体验,然而学生没有读出该有的情感,正是因为没有找到让学生体会的切入点,这切入点正是叶圣陶先生说的:“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

  三是充分利用诗歌的文体特点,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定向引导,让学生边读边想画面,想象人物心理活动、语言等,进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领悟其中的感情。要使抽象的文字在儿童脑海中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画面,没有想象力是不可能做到的。从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理解的过程中想象是十分重要的,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就是启发想象的过程;而启发想象的过程,正是学生逐步对儿童诗内容加深理解的过程。老师引导学生身入其境地想象、朗读,完全把自己置于课文的角色之中,文中小朋友那种乐于帮助别人的心理,通过学生富有想象力的语气和动作,形象生动地传达出来。

  但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仍需注意读要有层次,每次读都应该有不同的要求,要体现渐进的过程。如:初读课文,要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读准生字;再读课文,画出不懂得词句,提出疑难问题等;朗读的形式要多样,课堂上可采用集体朗读、个别指名读、分小组读、选角色读、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等多样化的朗读形式,激发对朗读的兴趣;尊重学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朗读是学生阅读情感的表达方式,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体验,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理解来约束学生的自由朗读,防止出现“贴标签”式的朗读;朗读指导不能离开语言环境,如果从指导读正确的角度着眼,可以一句一句地指导,但指导有感情朗读必须借助语言环境。众所周知,感情不是在某一句话里,迸发出来的,离开了整体,离开了上下文,离开具体语段,要学生体会一句话的情感是不可能的。

三、积累语言。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积累,规定了课外阅读总量和背诵篇数,列出了背诵推荐的篇目,对低年级的阅读,也有了明确的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积累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两位老师非常细心的关注到了这一点,在新课伊始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词句训练,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使学生达到从词语到短语,从短语到句子,从句子到段的运用。在初读、精读的过程中,老师用有声有色的范读来引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还运用同桌读、小组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增加学生接触语言的机会,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有所获,读有所乐。设计运用课文词语,运用课文句子,运用课文句群,运用表达方法和调动以往积累的练习。创设新的情境,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前三小节的样式说一段话或者写一段话,使学生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语文素养。

  “同课异构”虽然结束了,但是带给我们的思考还在继续,低段的阅读教学该用什么样的模式来进行,我们将基于课标,站在学生的角度继续思考……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