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学校概况 校园快讯 党建工作 教研教改 信息公开 德润校园 教师发展 家校心桥 平安校园
你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研教改 > 教育随笔
【地理】《河流》教后记
作者:  时间:2016-11-22  来源:

《河流》教后记

初中部文科组  张禄海

  地理教育要以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倡有价值的地理和倡导有意义的学习方式为基本点。本节课的教学模式:衔接迁移—尝试探索—展示反馈—演练扩展。通过本节课实际授课获得了不少收获。我觉得以下几点十分重要: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

  四、引导学生“好动”

  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提出的“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其实也就在于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听”科学。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容器,只能束缚学生的行动。即使有高分,但不能在实际中去加以应用和发展,这样的“人才”又能有多大的创造力呢?明科此理,身为人师者,切莫把“好动”视为缺点,就把学生从“静”中解放出来,并热情鼓励,耐心引导他们动手,使他们在“动”中去增长知识,去形成能力。

  联系本节课实际授课情况,我觉得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在于小组合作学习运用的比较成功,学生参与度非常高,整节课注意力非常集中,在配合老师方面也很好。总结一下原因,应该是导入时完全提起了学生的兴趣,还有就是分组时的别致,以及竞争机制的引入。这也充分说明了,小组合作学习有时候也可以不是只走走形式,装装样子而已,有时候也可以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让教与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不足之处在于:

  1.课堂气氛活跃就容易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过于亢奋,教师对课堂的把握度不够,导致了本末倒置,只是单纯的为了形式而表演了。

  2.课件还不够成熟,对课件的掌握还不够熟练。

  3.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还需要改进。

  4.对整节课时间的把控没有做好,导致最后的知识树没有用上。

  总体来说,本节课还算比较成功,希望以后好的地方继续努力,不足之处多多改进。

相关信息
    无相关信息